close

 

    近些年,由各大專院校內的學生領頭,在臉書上創辦了多個取名為靠北XX(校名)的粉絲專頁。為的是要讓同學們能夠以匿名方式,在該專頁上一吐怨氣,發洩於日常生活中難以開口,又或是不好意思具名開罵的人、事、物。

    如果僅止於抱怨一些日常瑣事,一些讓人又好氣又好笑,希望能夠和眾人分享的特殊遭遇,那麼我極度認可這類專頁的存在。然而,這類專頁的發展路程如今卻步上了一條曲徑,某些潛伏其中的愛用者並不滿足於涉己為多,涉人較少的日常抱怨,他們要的是更加刺激、痛快,矛頭直指單一行為人的辱罵與批鬥。

    如同高舉利刃,隱身黑幕之後的幽靈,他們任意傷人但卻隨即四散,毫不在意自己的行為有多麼齷齪而懦弱。其實,比起粗暴的享受完性愛快感後就拍拍屁股走人的強暴犯,這些被網路匿名性給餵養出來的網路霸凌施暴者,還能高明到哪裡去呢?什麼叫言論自由?在我的定義裡,言論自由就是說任何你想說的話,並「負起言論責任」的自由!但,這些網路霸凌施暴者當真想過要負任何言論責任嗎?我相當懷疑!

    要想深化民主品質,一個理性、開放的公共論辯空間是被需要的。在這樣一個公共空間內,人人享有發言權,同時也負起言論責任,站在明處說亮話!沒有任何人的聲音被忽略,也沒有任何人的惡意偏見受縱容。探討起一件事、一個人的時候,大家自然而然的會去思考,到底要如何闡述,才能讓言論具有說服力,而非只有單存發洩情緒而已。如此,也方能達至民主不僅是種生活方式,更是種不斷學習過程的構想。

    然而,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,這樣一種開放、透明的論辯精神卻讓匿名性給蒙上了層陰霾。一登錄論壇、網頁帳號,就好似能夠把個人人格給拋棄一邊,戴上了無人能猜透的面具,大肆批評、咒詛起異議者,並毫不考慮後果的攻擊現實生活中被自己所討厭的人。

    如此一來,因匿名謾罵而起的社會問題便也就連帶產生。網拍女模楊又穎於本月24號,承受不住臉書《靠北部落客》的酸民言語攻擊,因而自殺,終結了24歲的年輕生命。現實世界裡的殺人犯,我們能夠分析其作案手法、動機,並進而揪出兇嫌。但躲在電腦螢幕之後,日夜敲打著鍵盤,致人於死地的匿名使用者呢?他們的凶器是什麼?他們的動機是什麼?主嫌是誰?責任又該由誰來扛?

    活躍於1930年代的影星阮玲玉在自殺前留下了四個撼人的字「人言可畏」,在八十五年後的今天,這四個字依舊猩紅,如同淌著鮮血。還有多少人必須魂斷輿論的祭壇上?而匿名留言還要給這個社會帶來幾番血色,多少蒼白?

arrow
arrow

    胡謅的神經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